当前位置:频道首页 -> 民生服务 -> 正文 |
北流老中医行医53载,写下25本医案和处方手稿 |
【时间:2020年04月21日 12:05】 【来源:玉林新闻网-玉林日报】【作者:梁敏华 徐剑】 【编辑:谢冬梅】 |
盘古天在写《中医医案》。 在北流市六靖镇“养生源”养生诊所有一名老中医叫盘古天,退休不退岗,在中医路上一刻也不停步,继续发挥余热奉献社会。每当治好一位病人,他就写下一篇医案手稿,如今写了10本厚厚的《中医医案》手稿和15本《大中华本草》手稿,记录了一个中医人的行医足迹。 青年时代 跟随部队救死扶伤 1961年,盘古天北流高中毕业后,积极响应号召,报名参军。在部队里,他被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(即现在的南方医科大学)学习中医。对于中医,他并不陌生,他的外祖父就是一名老中医,在初中时代,他空闲之余就到外祖父的药铺里帮些小忙,如晒晒药材、学抓药剂等,小小年纪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,因此从军学医,他更是如鱼得水。 1967年9月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8医院,工作期间对西医也进行了深入学习,还参加过青蒿素协作研究组。 盘古天在部队卫生战线一干就是十年。1976年,他解甲归农,虽然成了地道的农民,但他对中医的热爱仍然不减。1980年,经过考试,他进入北流中医医院工作。当时医务人员才19人,盘古天数十年如一日,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,深爱着他的中医事业,直到2000年才退休。 老有所为献余热 治病救人尽本职 退休后,盘古天到深圳自办起了诊所,一干又是八年。八年来,他对病人如同亲人,他的医德仁术赢得了不少人的口碑。 2013年,他回到家乡六靖镇,开办了一间名为“养生源”的养生诊所,平时除了为百姓看病外,空闲之余,看医药书本、上山采摘中草药。 在他的“养生源”,记者看到15本《大中华本草》手稿,10本《中医医案》手稿,这些手稿是他把行医所学的知识、经验、处方等全部记录成书,记录了一个中医人的足迹。翻开《大中华本草》,里面全部写满了各种中草药物名称,主治功能、性味、用法与用量,是否有毒性,对哪方面有疗效等,记录得十分详细,并对各种中草药进行了分科、分类,还在文字后面配上他自己手绘的植物画。“每一本有近200页,一种植物配一图片,单是手绘植物我就画了3000多幅了,”盘古天说,“现在我还在继续一边行医,一边编撰收录经验、处方等。” 行医几十年,医好的病人数不胜数。在他的“养生源”,墙上挂了不少患者送来的锦旗,一幅幅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。虽然年纪大了,但他精神矍铄。每当夜深人静时,灯光下,他编写、记录着行医经验,收录处方,他说,白天求医者多,人声嘈杂,夜晚寂静时,深思熟虑,记录得更为精细,有时一写就写到凌晨。“我快80岁了,再不把平生的医学精髓整理、总结成书,就怕有一天突然走了,这些医术就失传了。”他坦言。 原标题:行医53载,他写下25本医案和处方手稿 一个中医人的行医足迹 |